波谲云诡,冰火同生。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牛熊转换,造就了这样一群人。 他们出身草根,天生嗅觉敏锐,在股市上赚得第一桶金。历尽无数荣耀与磨难,人生数次抛物线运动后,终于从一介“草根”,变身举足轻重的资本大鳄。 他们有的长袖善舞,有的善于资本腾挪,有的则在数以百计的牛熊转换、数以万计的交易中练就火眼金睛,敢于重仓豪赌,玩转股票、期货。 他们或翩然世界各地,或把玩古董字画,闲谈落子之间已然在市场上留下印记。如今重金在手,已不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,捕捉的是能够撼动市场的大趋势。 林军就是“他们”中的一个“传奇”。 “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,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,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。” 林军的故事,为巴顿将军的这句名言,做了一个绝佳的注解。 22岁,初生牛犊不怕虎,带着3000元闯荡股市、期市,经历了无数次惊心动魄、险象环生。 登顶、跌落,再崛起。 不惑之年,坐拥十几亿身家,幽居于上海钦殿街一隅。如今的林军,以香然会金融俱乐部主人的身份示人。他的座上宾都是在金融市场上历经痛苦挣扎,最终笑傲江湖的同道中人。 林军对金钱和成功的理解,融合着各种复杂的情感。但你若问他:“你们的成功能否复制?”他会不假思索的告诉你:“无法复制”。 因为这样的传奇,属于那段充满珠玉与泥沙的历史。 初生牛犊 时钟回拨至1992年。一个20岁左右的瘦小青年在上海四平路一家银行营业厅里,小心翼翼地从贴在胸前的衣服兜掏出3000元,买了100张股票认购证。 林军回忆说,就在他拿着100张认购证走出营业厅的一刻,周围人纷纷投来艳羡的眼光,“哇,大户呀!”林军心里一下没了底儿,“3000元就成股市大户了,认购证还有的玩吗?” 这之前,头脑活络的林军是个集邮爱好者,在只用现金交易的邮市,他见识过真正的大户:扛着十万一摞的“炸药包”去交易。“当时没有一百块,都是十块纸币,太多了没法点,压压紧用尺子量。” 追溯起来,正是在位于上海肇嘉浜路的集邮市场里,林军完成了原始积累——3000块买股票认购证的钱。 “1989年,我偶然到市场上去逛,发现当时的稀缺品种、面值2元一张的牡丹亭小型张,100张的价格跌到了1000多块,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机会。” 那时的他职校毕业,在公交公司做电工。即便隔着回忆的温柔面纱,这份“苦差事”仍令他唏嘘:“很脏,每天爬到公交车底下工作,手套经常导电,弄不好还有生命危险。收入微薄,每月才54块。” 三年后,选择继续深造的林军从电大毕业,而那时候小试牛刀买入的“牡丹亭”,也从当初的1000多元最高涨到6000元。最终他4500元卖出,净赚3100元。 但林军怎么也没想到,就像孤注一掷买牡丹亭一样,3000元认购证最后换来了60万元的资产。 “黄牛们最后发现股票认购证都是连号的,只卖了200万张,算下来中签率10%以上。最后一天晚上认购证就从30涨到60,第二天又涨到100,第三天涨到200元……” 忆起这段市场炒作认购证的岁月,林军说自己初次领略了人性的贪婪与市场的疯狂:有些中签后的认购证最高被炒到了12000元。 巴菲特曾说,如果你是池塘里的一只鸭子,由于暴雨的缘故水面上升,你却以为上浮的是你自己,而不是池塘。个人命运的浮沉往往是历史转折的折射。 作为时代的特殊产物,股票认购证也第一次让国人见识了资本市场造富的威力。 林军的脑海里至今还留有这样一副画面: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化广场,人人为股发狂,买股票要爬铁门,还有人从别人头上爬过去挤到窗口,更多的人甚至彻夜排队。 大起大落 尝到了炒股的甜头,林军带着从父亲和朋友那里凑来的30万,开始了在大户室“上班”的岁月。 “那段时光真是幸运,股市不好后来去了期货市场,没想到不会做空只会做多的我,愣是在327事件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。” 尘封的历史在林军娓娓道来中隐约显出轮廓。 1993年至1995年,国内通胀率很高,为挽救国债发行困局,1994年财政部决定对三年以上国债实行贴息政策。刚刚推出一年的国债期货炒作魔盒就此打开。 记者翻阅资料发现,1994年3月央行公布的保值补贴率为1.19%,此后一路飙升。到“327国债期货事件”发生时的1995年2月高达10.38%,按照现在央行的加息幅度,相当于一年加息37次!市场如何不疯狂? 林军就是在市场的狂热中懵懵懂懂踏入了国债期货市场,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期货生涯。 “进期市之前,我在股市上经历过牛熊轮回,从最初的3000元到60万,而后又回到17万,最终还是带到国债期货市场上的10万元,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。” 1995年,随着国债期货被迫关掉,股市行情也陷入冰点。不停寻觅机会的林军转战胶合板期货市场。 “当时还只会做多,不会做空。” 谈起青涩岁月,林军也忍俊不禁:“50、60万进去,最后赔得只剩下3万。我终于知道期货市场“水太深”,自己在的操作上存在很大问题,必须学习。随后闭门思过,只看不做,直到三个月之后才逮到机会。” “当时发现胶合板市场有个价格黑洞:交易所要求交割的价格是完税的,价格在48元左右。而市场上交易的全是走私板,价格在38元左右。走私板是不能交割的,必须拿正规的完税的发票来交割。一旦有人逼仓,价格至少在48元,如果没有人要的情况下,只能是38元。” 林军说,“我就等38块,结果没等到,只等到39块。当时拿了15万满仓透支,从400多手做到1200多手。没想到赚到120万。” 在外人听来犹如过山车般惊心动魄的经历,在林军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,始终神态自若。 他说,这是自己“从不把钱当钱”的天性使然,也是市场磨炼的结果。 人生觉醒 操作手法凶猛凌厉、大开大合,敢于满仓豪赌,这些特征在林军的投资生涯里格外明显。 巴顿曾说过,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,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,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。2000年前后,林军的人生和投资都跌入谷底,但触底反弹后的他,彻底告别了此前“追涨杀跌”的草莽作派,完成了财富以及人生的真正飞跃。 1999年12月31日夜,跨年钟声敲响,早早躺到床上的林军睡意全无。百万资产在这一年几乎耗尽,和顶峰时期判若云泥。 身心俱疲的他痛定思痛。“我当时闭上眼睛就想,自己前前后后经历了多少轮牛市,如果贯穿始终地做完每一轮牛市,资产会达到多少。你知道答案是什么吗?”林军顿了顿,伸出五根手指,睁圆了眼睛对记者说,“500兆!不可思议吧。” 深刻的反省让林军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机会,也让他觉醒:错误与交易次数相伴而生,不是越多越好。在做好风控的前提下,看准趋势重仓出击,抓住几次重大机会就足够了。 然而2000年前后,随着胶合板、咖啡、绿豆等期货品种以及股市的逐渐萧条,“整整两年都没什么机会”。 在这段“无所适从”的日子里,林军系统性学习了股票、期货的各类知识,补足了在技术、基本面分析等各方面的短板。“约翰墨菲的交易法则我是那个时候才知道的……” 漫长的等待对平庸的人来说意味着无望的煎熬,悲观放弃,而对追求人生精进的人来说,是难得的蛰伏。回头来看,这段磨难给了林军最大的成长。 2003年的大豆行情,让蛰伏长达两年之久的林军再次迎来了一试身手的好机会。当时有个朋友想买5000吨大豆,让他帮忙写个投资计划。“为了这个事,我深入研究了当时的大豆市场。” 林军告诉记者,当时他根据调研的情况,预测大豆会涨到2800元/吨。按照这个报告和盘感,他在大豆上一路做多,每个节奏都踩得很准。 结果没让林军失望,那一波行情使他的资金整整翻了5倍。 “几年书读下来,已经能写几千字的研究报告了。不像以前只是看K线。到2003年,什么价位该买,什么时候该卖,清清楚楚。一个拐点出来,就知道牛市是不是结束了。” 正如林军所言,炉火纯青的他抓住了2003年之后的数次行情。然而,当时交易体系初步形成的他,还不理解宏观经济以及期货的金融属性,这也让他在2005年铜期货的那波牛市中“伤过一把”。 2005年铜价在期货市场,从1300点一路飞涨到3000多点,林军和朋友分析下来,基本面并不支持期货上涨。此外,国储带头做空,五矿集团老总在《期货日报》上发表署名文章论铜价应该“掉下去”,舆论看空声一片。然而,市场还是每天“依然故我”,高开高走。 “那段时间真是暗无天日,醒着也赔钱、做梦也赔钱,每分每秒都在赔钱,连亏了几个星期。直到几百万赔到只剩下四十几万,实在扛不住了,才平仓认赔。” 回头来看,林军说,自己的问题是不理解期货市场除了基本面、技术面以外的金融属性。“当时的博弈格局已经变了,国际游资进入带来充沛的流动性,不能用以前的游戏规则看待市场。”此外,国内宏观经济回暖也超出市场预期。 在铜期货上败北的林军没有气馁,经过两个星期的深刻反思,他意识到这是一轮大牛市,继而在铝期货上果断全面做多。“在铜上面的损失很快就从铝上扳回来了。” 浴火重生 经过这一轮磨人的“触底反弹”,林军对宏观趋势的理解再次加深。交易体系日臻完善的他,抓住了此后几乎每一个市场大波段,实现了人生的浴火重生。 林军说,2005年底,当时股价很低,招行股价比起H股打7折,和几个朋友交流过后,他坚定认为,股市的牛市快来了。 于是,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。卖了仅有的一套房子,拿着手中所有的资金,买了几只股票。 2006年1月,对中国股市影响深远的股改启动。这些股票股改,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。此后市场的不断上涨,以至癫狂,给林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。 谈及5600点时完美的出场,林军说,爆过仓的他风险意识已经被锻炼得极其强悍。 当时住在两湾城,林军发现附近饭店生意格外火爆,坐在每一家餐厅的人,都像富豪一样大吃大喝,并对股市高谈阔论,这样的情景让他心生警惕。 再加上当时中石油A股上市价48元,而香港中石油股价最高才19.2港元。于是林军判断A股高估的价格是个严重的泡沫。 “市场上赚钱的永远只能是一小部分人。”林军很庆幸自己当时果断清仓,并修改了交易密码强制自己不再介入股市的决定。 为江湖中人津津乐道的还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。这次史无前例的危机,让许多资本大鳄资产一夜之间灰飞烟灭,却再次被林军狠狠抓住,让其资产规模骤增十倍。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,林军称,刚开始自己只是做空铜做多锌,想做个几百点的套利。可一觉醒来,听到新闻说花旗银行巨亏97亿美元,铜价应声大跌,自己在铜期货上的做空仓位上瞬间赚了几千万,这好似天上掉馅饼。 “我在市场这么多年,第一次赚钱这么‘容易’。”林军觉得这笔“意外之财”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。当时已经传出美国次贷危机,并有保尔森做空美国房地产大获全胜的消息。他便让手下的人深入研究美国房地产。 “我觉得铜会大跌,便与期货公司的资深研究员合作,把电解铜相关行业的生产供需情况研究了一遍,我们当时认为次贷危机的影响深远,2009年春节铜会跌到4000美金。” 此时做空了铜价的林军胸有成竹,国庆长假后铜价以崩盘的方式下跌。 “其实,在国庆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,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减掉一些空头头寸,最后发现月线没守住,便严格执行了自己的交易计划。” 节后沪铜期货连续三个跌停板协议平仓后,对林军的第二个考验来了。“当时业内一些朋友开始看反弹,我认为,金融危机已经爆发,如果铜价反弹到节前的价格水平,我就改行从此不做期货了。结果协议平仓的第二天,我把仓位空到了97%。” 这场“世纪豪赌”让林军收获巨大,手中的资金加了个零。 “你的故事会让很多人心驰神往,你觉得自己的成功能够复制吗?”采访临近结束时,记者抛出了这个终极问题。 “无法复制。”林军不假思索的回答,“因为历史无法复制。”但这不是答案的全部。 林军还说,“机会在于了解,类似2008年的机会一定还会来。” 林军 投资界传奇人物,在市场摸爬滚打二十多年,经历过国债327事件、期铜大牛市、A股大牛市、大豆大牛市、金融危机引发的商品崩盘以及救市带来的牛市盛宴。 跌跌撞撞中,林军从3000元的入市资金到现在坐拥十几亿资产,并把自己的收藏兴趣与投资相结合。如今的他寄望香然会金融俱乐部,能开启人生的下一个传奇。 【林军:像金融巨鳄一样思考】 如今的林军,已经从一线操盘手,逐步变为资本的管理者。闲暇时间,更喜欢在自己大隐于市、曲径通幽的会所庭院里呼朋引伴,以趣会友 时光荏苒,光阴悱恻。很少有人想到,20年前形如“无业游民”的中国小散们,如今也逐渐具备了国际游资的实力,开始像金融巨鳄一样思考。 林军说,目前的他已经不在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,而是把眼光放到全世界,捕捉的是“三四年一次的大机遇”。他们视金融危机为友,信奉“有大风险的地方才有大机会”。 2008年完美一役后,林军更自信于在宏观趋势判断上的炉火纯青。他坚信,类似2008年的机会一定还会有,而且很可能会出现在中国。 按照国际对冲基金巨鳄的运作手法,他思考的是,如何在危机来临前收回流动性,危机中做空市场,并在危机底部收购廉价资产,也就是传说中的“剪羊毛”。 “你可以把我们理解为游资,我们用的是国际的法则。第一轮经济上升期我们先要做多,等危机来了我们做空,然后再在商品、股市上抄底,同时收购一些廉价的资产,想办法以后让它们上市。” 林军说,现在自己的眼光基本都到位了,等待的只是时机和一个更大的平台。 2006年6月,林军成立了他的第一家投资管理公司,开始帮人理财。2009年8月,又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,在贸易、股权及艺术品方向开展多元化投资。 他称,自己一直以来管理自己的资产都比代客理财的资产多,未来,希望能够运作更大的平台,帮更多的人实现财富梦想。 林军还坦言,由于自己操作模式波动性太大,未来他希望能够找到最顶尖的人帮他打理。 “以后我不会再自己做期货,肯定要面临退居二线,去做管理和产品,管理好投资团队,伺候好出钱的人,这就必须要有一个平台来鉴定一些好团队,帮助他们成长。” 他笑言,一个朋友对他的评价十分确切,“以前是挖金子的,现在改卖铲子了。”林军认为,中国私募行业面临十倍的增长,希望自己能够借着这个市场的成长,从中分得一杯羹。 林军还有一个梦想:培养一家公司,从默默无闻,做到上市。不是靠炒作,而靠业绩、靠产品做大市场,然后实现资本运作。而到目前这个阶段,寻求资产的增长已经不能单纯依靠一己之力,需要凭借更多人的力量。 香然会金融俱乐部也是在此构想下诞生。这个位于陆家嘴金融圈一隅,占地六亩的会所,致力于提供别具一格的私房菜及艺术和养生的体验。其细致入微的雕琢,充满历史沧桑的陈设,无不彰显主人对极致的追求。 如今的林军,已经从一线操盘手,逐步变为资本的管理者。闲暇时间,更喜欢在自己大隐于市、曲径通幽的会所庭院里呼朋引伴,以趣会友。 被其引为座上宾的,多是和他一样,在金融市场上经历过痛苦挣扎、最终叱咤风云、笑傲江湖的同道中人。他坚信,这里将实现人生的再次飞跃。 “资产只是一个数字,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并不是吃苦、赚钱或者享乐。我理解到的人生的目的是修炼,为了去下一个更好的世界。”林军说。 正如歌德所言,社会在进步,但每个人都在重新开始。